各镇人民政府、街道办事处,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,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:
《丰县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》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,现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各自实际,认真抓好贯彻落实。
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2023年7月24日
丰县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
为加快我县产业集群培育工作,更好的贯彻落实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,结合我县实际,围绕“聚力产业兴县、建设和美城乡”目标定位,加快培育提升五大产业集群,形成特色产业发展体系,特制定本工作方案。
一、工作目标
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及资源优势,充分衔接徐州市“343”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,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,聚力发展我县五大产业,突出产业结构优化、持续扩大创新投入,着力增强产业集群的集聚性、根植性、先进性,不断提升集群的市场竞争力、协同创新力、品牌影响力,奋力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高地。到2025年,五大产业集群规模总量快速增长、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、融合水平全面提升,力争形成1个优势产业集群,即新能源车辆产业集群,年产值达到500亿元;1个新兴产业集群,即智能装备与机械制造产业集群,年产值达到100亿元;3个特色产业集群,即板材家居产业集群,年产值达到200亿元,新材料产业集群(新型建材、化工新材料、纺织服装)集群,年产值达到250亿元;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,年产值达到150亿元;五大产业集群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。
二、发展重点
(一)聚力打造1个优势产业集群
全力推进新能源车辆集群向高端化、绿色化、品牌化方向发展,加速产业生态建设。提高电机、控制器、变速器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水平,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、质量效益领先的龙头骨干企业,进一步提升电动三轮车市场份额。加快休闲车、物流车、环卫车等特种车发展,努力提升市场份额。加速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,拓展市场领域。推进产业协同,加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,提升产业链控制力,打造“小草”—“灌木”—“乔木”式系统完备、互联共生、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。到2025年,形成产业新优势,集群内达规列统企业达100家以上,产值超10亿元企业突破5个,丰县成为全国领先的新能源车辆研发、生产、展示、销售、服务基地。
(二)加快培育1个新兴产业集群
瞄准智能装备与机械制造集群主攻方向,聚焦发展工业机床、工程机械、农业机械、安全环保设备等各类工业装备整机及配套产品,着力招引整机装备制造和关键核心零部件加工企业,加速补齐精密加工、智控系统等短板弱项,推动智能装备与机械制造产业链建设,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布局创新链、配置资金链、完善服务链,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。到2025年,智能装备与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承载板块科创平台建设、园区基础配套、高端人才服务等能力大幅提升,集群内达规列统企业达80家,产值超5亿元企业突破5个,丰县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智能装备与机械制造研发生产基地。
(三)提档升级3个特色产业集群
1.板材家居产业。围绕板材家居全产业链条,推动“板材产业”向“家居产业”延伸发展,重点发展中高密度板、刨花板、多层板、木工板、实木地板、楼梯、中高档定制家具等板材家居全产业链产品。宋楼、孙楼、王沟、赵庄等板块各有侧重、差异化发展,深化上下游关联,打造家居全产业链条。到2025年,集群内达规列统企业达200家,产值超亿元企业突破30个。
2.新材料产业。主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,重点发展新型建材、化工新材料、纺织服装3个子集群。新型建材产业以防水、耐火、保温、隔音等功能性建材为主,依托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,持续完善顺河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产业园配套建设,加速推动产业向绿色化、循环化发展。到2025年,集群内达规列统企业达20家,产值超5亿元企业突破10个,力争实现年产值70亿元;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围绕极易新材料、丰成盐化、建滔能源等领航企业,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,推动产品品质、节能减排和本质安全水平实现大幅提升。到2025年,产值超30亿企业突破3个,力争实现年产值150亿元;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加快招引新型纺织、服装加工企业,以服装和产业用纺织品为主体,进一步发展氨纶纤维、涤纶纤维、TR混纺等纤维产品。到2025年,集群内达规列统企业达10家,力争实现年产值30亿元。
3.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。以周边特色农产品资源为基础,加快发展畜产品深加工、果蔬菌净加工、粮油面精加工、功能性健康食品加工,拉长产业链条,提高产品附加值,构建生产、收储、加工、销售、冷链物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业态。加快君乐宝乳业、佳合食品、林家铺子、凯佳食品、大红德邻、凯瑞中央厨房等龙头培育。到2025年,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园、范楼食品加工产业园产业聚集度大幅提升,全县国家级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1家,集群内达规列统企业达60家,产值超5亿企业突破10个。
三、主要任务
(一)强力招引,突出项目投资带动。紧盯五大产业集群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环节,围绕招商图谱、持续推进招大引强,推进一批龙头型、旗舰型项目尽快落地;实施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,坚持要素破解和问题会办,提升项目落地率、履约率、投产率;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做优做强,激发企业内生动力,提高自身技术装备和工艺质量整体水平。力争每年签约60个产业项目,争取每年实施50个重大产业项目和25个重点技改项目。(责任单位:商务局、经发局、科技局、农业农村局、行政审批局、资规局、生态环境局、应急管理局、开发区、各镇、各街道。以下均需开发区、各镇、各街道落实,不再一一列出)
(二)培大育强,提升市场主体支撑。持续开展市场主体分类培育,将优势资源和政策向优质企业倾斜,建设高质量企业梯队。聚焦重点领航企业,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发展和自身需求搭建产业生态圈,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供销一体化协同协作,提升企业共生能力,培育一批丰县特色地标企业;聚力高成长型企业做优做精,支持企业深耕主营业务和细分市场,打造一批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。到2025年,力争培育产值超50亿元企业1家、产值超30亿元企业3家、产值超10亿元企业15家,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00家以上,省级以上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达20家。(责任单位:经发局、科技局、商务局、农业农村局、市场监管局)
(三)创新驱动,增强产业内生动力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应用场景为牵引,加快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攻坚步伐,增强产业发展内力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,推动对接高校和各类专业研发机构,加快企业人才引进,实现产品与技术双提升;聚焦集群产业链和行业发展短板弱项,征集一批企业或行业亟需突破的技术攻关清单,按照“需求企业出一点、研发机构投一点、财政资金补一点”的模式,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集群重点技术创新项目,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工程。力争每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,获批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、工程研究中心、工业设计中心各2家以上,企业技术中心4家以上,组织实施丰县产业集群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个。(责任单位:科技局、经发局、商务局、农业农村局、人才办、财政局)
(四)数字赋能,加速推进智改数转。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求,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应用,构建产业集群数字化生态圈。鼓励“一企一策”开展智改数转,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车间,带动产业集群加快升级;持续拓展企业数字化应用服务领域,引导企业广泛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,带动企业“上云、用数、赋智”,加快集群产业链、供应链数字化升级。到2025年,力争全县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企业总数达到350家、上云企业达到200家,获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(车间)2家。(责任单位:经发局、科技局、商务局、农业农村局、公共数据中心)
(五)集约集聚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全面落实碳达峰、碳中和要求,构建高质量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。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政策,鼓励企业使用绿色清洁能源,逐步提高工业固废利用和余热余压余能应用水平,推动产业集群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、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;加快打造绿色制造体系,全力推动绿色工厂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建设,提高产业集群整体能效水平,推动全行业尽快达到行业基准值以上水平;加强节能环保审批审查和事中事后监管,针对行业重点用能和排污工艺设备等关键环节,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和联合执法,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。力争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。(责任单位:经发局、科技局、商务局、农业农村局、行政审批局、生态环境局)
四、推进机制
县委、县政府定期听取产业集群培育情况,县经发局负责统筹推进,县商务局、科技局、农业农村局分别牵头推进包挂产业,形成高位推动、政企同向、部门协同、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。
(一)领导包挂,成立工作专班。实行链长包挂制度,每个产业集群均成立由牵头部门、领航企业、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工作专班,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。开展产业研究,梳理产业发展短板弱项、招商引资重点目标、重点培育企业清单、重大项目攻坚清单,为产业培育提供有力支撑;制定提升方案,围绕招商引资、项目建设、企业培育、技术攻关等重点任务,定目标、定节点、定责任,确保培育任务落实到位;坚持问题导向,开展集群发展动态监测分析,针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瓶颈制约,逐一会办、销号解决。
(二)龙头带动,鼓励组建联盟。鼓励企业抱团发展,按照牵头部门推动、领航企业牵头的原则,在行业协会基础上升级组建产业联盟,搭建政企之间、企业之间快捷充分高效的交流平台。产业联盟要全过程深度参与集群培育,在谋划培育方案、制定扶持政策、推动项目招引等方面提供有益建议;产业联盟要敏锐感知集群应用技术的市场需求,引导集群企业持续强化创新协同,牵头组建研发创新联合体和共享技术研究平台;产业联盟要搭建产业链供应链供需对接平台,支撑上下游企业围绕采购、生产、营销等关键环节开展深度合作,逐步降低整个产业生产经营和研发创新成本。
(三)集聚资源,打造创新体系。积极对接发达地区创新资源,深化与咨询机构、大院大所、高等院校、行业协会等的交流合作,汇聚多方创新要素和研发力量,推动本地集群培育和科创载体相互促进发展。借力高能级科创平台,精准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,大力开展创新成果孵化培育和市场化应用推广;加大对企业研发能力建设的扶持力度,全力帮助企业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研发机构,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;大力实施“凤城英才计划”,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求,引育一批领军人才、专业人才,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智力支撑。
(四)协同发力,强化要素支撑。各板块各部门要围绕产业集群发展需求,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,形成目标同向、措施一体、行动同步的支撑服务体系。强化政策集成支撑,推动资金、人才、科创、服务等政策资源向产业集群倾斜,全力对上争取各项政策、资金、荣誉等支持;保障项目要素支撑,全力满足重大产业项目用地、用能、用水、排放、融资等方面的实际需求;优化营商环境支撑,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营造良好政务环境和市场环境,打造全程服务企业无堵点的“丰县速度”。